村山宏為日經中文網撰稿:「安倍很壞,但日本人並不壞」,在中國經常會聽到這種説法。言外之意是説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為首的日本政府導致了中日關係的惡化,善良的普通日本民眾對此也感到困惑。這種説法同時也是在呼籲人們應將日本政府和普通的日本民眾區分開來,繼續與日本民眾構築友好關係。然而對於了解日本政治制度的人而言,上述説法或許有些彆扭。為什麼要這麼説呢?因為日本政府是普通日本民眾一票一票選出來的政府。
在選舉前,安倍晉三作為自由民主黨的總裁對其選民,也就是普通的日本民眾詳細地提出了外交及經濟政策。選民們在了解了這些政策之後投票選擇了自民黨。可以説,安倍的外交是得到了多數日本民眾的支援的。由此得出的結論是,認為將日本政府和普通民眾區分開來的想法是不正確的。不過若是仔細思考一下的話,也會看到一些未必如此的現實。
所謂民主主義制度(議會內閣制)是由選舉出來的議員中的多數派來組成政府。在日本20歲以上才有選舉權。日本的總人口為1億2548萬人,減去未成年
人口之後,日本有選舉權的人數,即選民是1億396萬人,佔比約為83%。而選舉中實際參與投票的人數佔所有選民的比例則是投票率。2014年12月14日舉行的日本眾議員選舉的投票率創下歷史新低為52.66%,也就是説實際上只有5474萬人投了選票。
在實際參與投票的日本選民中投票給自民黨的人僅為2546萬人。即便如此,自民黨還是執掌了政權。因為其他黨派的得票更少,自民黨相對而言成為了多數派。如果僅從得票數來看的話,實際支援安倍自民黨政權的只不過是全體選民的四分之一。因此,認為「安倍首相和大多數一般日本國民未必同心同德」的想法應該説是可以成立的。
日本和英國採用的是議會內閣制,也就是由在選舉中獲得多數選票的政黨組成政府。而這個多數的概念則是個複雜的命題。典型的例子就是實行「小選區制」的英國選舉。按照小選區制,不管總共得到多少張選票,若在單個選區失利就將無法獲得議席。在英國,保守黨和工黨作為兩大政黨,其中的一個必然會成為某選區的第一大黨。即便成為第一大黨,得票率也只佔整體的30~40%左右。這個多數派大黨會佔據下議院的多數議席,首相也將由該黨産生。
第二大黨雖然也贏得30%左右的得票率,卻只能成為在野黨。問題是第三大黨。長期以來,自由民主黨一直是英國的第三大黨,每次選舉中都能獲得20%左右的選票。然而在各個選區的選舉中,卻被夾在保守黨和工黨兩大政黨之間只能屈居第2位以下。由於制度的限制,第2位以下無法獲得議席,因此自由民主黨所佔的議席數經常為5%左右。
35%的人選擇的政黨可以執掌政權,30%的人選擇的政黨無法執政,20%的人選擇的政黨則基本上無法佔據議席——這就是英國的政治現實。得票率雖無雲泥之差,政治影響力卻有天壤之別。2015年5月的選舉中,英國獨立黨贏得了12.6%的得票率,僅僅獲得了一個議席。
反對小選區制的人一直以來主張推行比例代表制。比例代表制是指根據各政黨的得票率決定其所佔議席比例的選舉制度。如果採取比例代表制的話,第三大黨、第四大黨也將能獲得相應的議席,更多的人的意見在政治上將會得到反映。不過若是推行比例代表制,很多小政黨就會在議會獲得議席。這些小政黨整天爭論不休,不能形成多數派,容易引發政治上的不穩定。
以比例代表制為中心的義大利,因議會中小政黨林立導致政局混亂,沒能順利地應對債務危機。現在,日本和德國等議會內閣制國家採用的是小選區制和比例代表制並用的選舉制度,由於過於複雜,有意見認為「難以馬上得知選舉結果誰勝誰負。」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