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維新是從吃外國料理開始的
2017/03/31
村山宏為日經中文網撰稿:「中國菜沒成為世界第一是奇怪的」,世界各地都發佈各國菜餚的人氣排名,第1位和第2位經常是義大利菜和法國菜入選,但中國網際網路用戶對此似乎深感不滿。他們高呼世界第一的菜餚是中國菜。事實果真如此嗎?拋棄自以為是,實際嘗試一下或許是一切的開始。
北海道餐廳提供的使用當地食材的料理 |
阿里旅行和挖財網實施的對中國海外遊客的調查報告令人感興趣。31%的中國遊客曾在赴海外旅遊時攜帶泡麵。本以為是為了節省伙食費,但「當地食物不合口」的理由超過半數。似乎是在去之前就決定不吃當地的食物。從日本人的角度看來,會不由得感覺這難以理解,如果這樣的話為什麼還去外國呢?
海外旅遊的目的是接觸日常生活中無法體驗到的事物。尤其是飲食濃縮了各地區的文化傳統。各地的料理利用適合當地氣候的蔬菜、海産物、肉類和調味料製作,長達多少代傳到今天。形狀、顏色和調味的濃淡等都反映了那個地區的文化特性。要想理解一個國家的文化和歷史,或許首先應該吃那個國家的菜餚。
當然,人類的舌頭是最為保守的,會感覺從幼兒時起習慣的味道「很好吃」。中國人認為中國菜在世界範圍內最為好吃,這是理所當然的。前些日子,筆者的堂兄弟去世,他最後一頓想吃的是小時候的飯菜。任何國家、任何民族都感覺最好吃的是家人製作的家常菜。但是,在進行為期數日的外國旅行時,沒必要拘泥於習慣了的味道。
好不容易到了國外,最好嘗試著吃當地的料理。通過料理,能理解當地的農業、漁業、食品加工業、飲食産業的狀況和品質,或許還能應用於本國的産業改革。當然,感覺菜餚是否好吃,不僅局限於味覺,還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思考」。如果吃的時候認定不好吃,即使是好吃的東西,也不會感覺好吃。還有可能從吃之前就難以接受。
我以前去過河南的山區,在那裏遇到的中日合資工廠的中國經營者過去曾非常討厭吃蝦。隨著頻繁訪問日本,他的愛好發生了改變,開始喜歡吃新鮮的蝦。據他稱,在山區因很少有機會吃到蝦等新鮮的海産物,所以在吃之前就感到恐懼。但在吃過一次鮮蝦之後,他就被那種味道俘虜了,開始非常喜歡吃。
在上年紀的中國人之中,很多人説「不愛吃法國菜和義大利菜」所以不吃。喜歡捉弄人的筆者經常進行這樣的試驗,在香港的餐廳中,雖然有些地方掛著中餐廳的招牌,卻提供歐式菜。筆者喜歡邀請聲稱不愛吃歐式菜的上年紀的中國人到這樣的中西合璧餐廳,請他們吃「法式酥皮奶油湯」等典型的法國菜。
如果介紹説這是「港式中國菜」的話,討厭歐式菜的中國人也會喝乾碗中的湯,並讚賞自己吃的法式湯説「果然還是中國菜世界第一」。如果跟他們説葡萄牙的蛋塔也是澳門特産,很多人就會邊説「好吃」邊高興地吃掉。這些人只是因為「外國菜不好吃」的固定觀念作祟,所以不想嘗試外國菜。吃都不吃就説「中國菜世界第一」,那麼不光是外國菜,就連中國菜的真正優點都不清楚。
實際上,外國菜的接受能力與外國文化的吸收能力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如上所述,料理凝聚了各國的文化、制度和傳統,如果想吸收外國的文化,首先必須從料理開始。説起來似乎有些唐突,如果被人問及「日本的明治維新為何能成功」,筆者會用料理作比喻來回答,「因為當時的日本人不管好壞先嘗遍了全世界的料理,吸收了覺得好的部分」。
明治維新以前,日本經歷了長達200多年的閉關鎖國狀態,包括中國料理在內,當時的日本根本沒有機會品嚐外國料理。雖然明治維新打開了國門,但完全不知道哪個國家的料理(文化、制度、傳統)好吃。當時的日本人摒棄舊思維進行了全面嘗試。從高級料理(藝術)到普通百姓的家庭料理(大眾文化)都嘗了個遍,以便對外國進行全方位的理解。如果有比本國料理優異的方面,就融入日本料理中。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