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Apple Watch的右側面。不單純依賴觸控操作,與以往的機械式手錶相同,保留了消費者習以為常的轉柄方式這一直觀的操作感 |
儘管如此,從産品各個細節還是可以看出蘋果為此煞費苦心。雖然説力爭避免受技術趨勢的影響,但IT行業變化劇烈,甚至難以看透1年後的情況。在考慮設計時如果不加入某種程度的方向性,就難以創造出普遍而且具有永恒性的産品。
以Apple Watch為例,錶盤採用了藍寶石玻璃(Sapphire Crystal)等與高級手錶相同的玻璃,同時外形採用了大膽設計。由於螢幕很小,為了能真正順暢地實現觸控操作,4邊的邊緣部分加工為曲面,在設計上猶如隆起的水滴。表面光滑,手感舒適,巧妙掩蓋了液晶屏在尺寸上的弱點。
而作為Apple Watch的操控系統,蘋果實現了將傳統技術和全新技術的巧妙融合。通過手指按壓力度來改變動作的感壓式觸控螢幕給人以前所未有的新鮮操作感。一方面,其又向瑞士的機械式手錶看齊,大膽採用了「旋鈕」設計。保留了「旋轉」和「按壓」等消費者在漫長手錶歷史中已習以為常的直觀操作感。我曾對蘋果採用這一設計的判斷將信將疑,但在實際使用過之後,感覺的確得非常出色。
讓蘋果真正領會到簡潔設計重要性的産品,大概可以認為是2008年面世的超薄筆記型電腦「Macbook air」。在已經過去7年的今天,仍能看到眾多粉絲會熱衷於購買Macbook air,也會在世界各地的咖啡館等遇到得意的使用者。
 |
Apple Watch的背面。中間部位是心跳感測器,戴在手上便能自動收集健康資訊 |
蘋果在繼承斯蒂夫·賈伯斯所堅持的外觀設計的同時,每年通過最新技術對産品進行升級。在各種各樣的競爭産品曇花一現的背景下,這一努力使得蘋果産品的魅力至今仍未見褪色。一味追求潮流或許只會讓産品落入俗套——蘋果對追趕潮流而産生的厭倦之心無疑成為了Apple Watch簡潔設計誕生的原動力。
耐人尋味的是,蘋果並沒有安於MacBook Air獲得成功的現狀,而是利用這一時機推出了已經逐漸成為均一化産品象徵的筆記型電腦的新款産品。大部分競爭對手正將經營資源向智慧手機和多功能便攜終端集中,希望儘早退出個人電腦業務。相反,作為移動革命推手的蘋果卻在挑戰將智慧手機積累的技術回流到MacBook。
「削減1毫米,減輕1克的做法是不夠的。所以我們要從零開始」,蘋果提到了開發中的這樣的細節。其通過毫不吝惜地投入資金和創意開發出了蘋果筆記型電腦史上最輕薄的産品——超薄版MacBook。
蘋果還毫不猶豫地將面向Apple Watch開發的感壓技術轉用到Trackpad(蘋果電腦觸摸板)上,並推出了「金色」、「銀色」和「太空灰」三個顏色。蘋果預測新款MacBook將暢銷,因此拋出了強勢的價位(日本市場為14萬8000日元起)。即使是已經被很多人認為過時而拋棄的電腦,在蘋果手中,也能僅僅通過設計重新開發出普遍適用的産品。從這點上可以感受到蘋果試圖向競爭對手證明自己自信和野心。
對「維修」的新時代闡釋
如果説蘋果也存在死角,那或許就是今後如何應對換購週期日趨長期化的問題。如果外觀設計變得普遍化,消費者每年換購新産品的意願會變弱,而是通過維修保養來延長使用。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