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鋼鐵寒流發源地的中國,國有大型鋼鐵企業寶鋼集團和武鋼集團也就重組展開協商。已開發國家對中國施加壓力,要求中國儘早解決設備過剩問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也邀請作為非加盟國家的中國,參加面向消減過剩設備的會談。最近,中國鋼鐵行業設備過剩問題也逐漸成為了G20和G7峰會的重要議題。
OECD把中國等通過政府補貼和政府金融部門的融資,拖延淘汰「僵屍企業」以及增強新設備的情況視為重要問題。但是消減過剩設備並非易事。已開發國家加強施壓,反而刺激中國採取強硬態度。2016年6月在北京召開的中美戰略對話中,美國財長稱「中國的過剩生産能力導致全球市場失衡,對市場有損」。要求中國淘汰鋼鐵和鋁的生産設備。對此,中國財長反駁指出,導致中國出現設備過剩的金融危機後的經濟刺激政策曾受到全球好評。
中方的主張不無道理。中國提出的4萬億人民幣經濟刺激政策,對深受雷曼銀行破産衝擊損傷的世界經濟,起到了治癒作用。中國的投資過剩問題,也不能無視從已開發國家流出的資金造成的影響。
鋼鐵的供給過剩,一方面推進經營狀況惡化的企業進行重組,另一方面也引起了貿易摩擦。日本鋼鐵聯盟的近藤會長在7月份的例行記者會上指出,全球針對鋼鐵製品的反傾銷徵稅增加了207起,其中31起是針對日本産品發起的。包括緊急限制進口在內,日本産品受到的制裁高達54起。
中國的決定不當,非常令人遺憾
 |
日本鋼鐵聯盟的近藤孝生會長 |
還出現了當某國開始發起反傾銷關稅時,被徵稅國家進行反擊,進而徵收報復性關稅的惡性循環。作為鋼鐵過剩發源地的中國,在2016年7月決定對日本和歐盟諸國的電磁鋼板徵收反傾銷關稅。這被視為對歐盟向中國産品徵稅的報復性行為。近藤會長直言「這是非常不當且令人遺憾的行為」。
本文開頭部分提到日本花費近20年時間解決設備過剩問題。大型鋼鐵企業通過集團其他企業或設立新業務,來吸收因消減設備而帶來的剩餘人員。政府通過臨時措施法來支援企業順利進行結構重組和人員分流。其中最大的問題是如何確保分流人員的雇用。中國發源的「鋼鐵寒流」雖然令人頭疼,但如果因為失業增加導致中國國內混亂加劇,那麼新的「中國衝擊」就有可能影響世界經濟。在確保雇用穩定的前提下,儘早解決設備過剩問題,把日本的經驗活用在中國也是重要的解決方案。
不是只有鋼鐵行業面臨設備過剩問題。石化和水泥,船舶和海運,電子元件的設備過剩問題也十分醒目。在石化行業,三菱化學控股在7月27日宣佈,撤出因中國設備過剩導致行情惡化的中國和印度合成纖維原料市場。將業務集中向碳纖維等有望取得高收益的行業。一邊向中國消減設備過剩提出建議,一邊快速重新評估自身業務。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志田富雄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