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
NIKKEI——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

  • 20xx 水曜日

  • 0708

  • 搜索
Home > 專欄/觀點 > 專欄 > 日本的節點:日本式資本主義復興之時

日本的節點:日本式資本主義復興之時

2018/03/15

PRINT

 

  之所以會分成講座派和勞農派,是因為對於「脫離」的原因各自的看法不同,一方認為是「結構」導致的,而另一方認為是「(自由化進程)遲緩」導致的。雖然雙方激烈對立,但是在脫離唯一的普遍這一想法上,雙方是統一的。

 

  筆者認為現在到了該擺脫長期支配我們的這種想法的時候了。而告知我們(是時候擺脫這種想法)的是美國總統川普的上台。

 

  美國式資本主義的核心是自由放任主義,主張信賴市場「看不見的手」,越是排除阻礙市場機制的制度和習慣、以及政府和央行的限制和介入,社會就越高效和越穩定。

 

  但是自由放任主義是無視市場經濟是貨幣經濟的謬論。一個人接受貨幣並非為了作為物品使用,而是由於認為其他人也會將其視為貨幣。即使人們自己沒有意識到,但是每當獲得貨幣時便就是投機了。

 

  投機伴隨著泡沫,是泡沫就會破裂。貨幣的泡沫是人們相比物品更想擁有貨幣的經濟蕭條局面,貨幣泡沫的破裂則是人們脫離貨幣的通貨膨脹局面。蕭條狀況惡化將引發恐慌,通貨膨脹惡化將引發極度通貨膨脹。

 

  換言之,市場經濟就是貨幣經濟,因此始終面臨恐慌和惡性通貨膨脹的危機。

 

 

  

 

  在大蕭條仍在延續的1933年,美國制定了對銀行業進行嚴格監管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Glass-Steagall Act)。但到1999年,在自由放任主義高漲的背景下,由於自己風險自己管理這一金融行業的壓力而被廢除。雷曼危機爆發,是在法案被廢除還不到10年的時候。美國的失業率一度提高至10%,其元兇完全是自由放任主義這一謬誤。

 

  此外,美國式資本主義尤其重視股東主權,將企業視為股東追求利益的單純工具。

 

  但是,「股東主權論」是忽視企業屬於法人的謬誤。擁有辦公室和工廠,與員工、供應商和銀行簽署協議的是並非股東,而是作為法律所認可的「人」的企業。此外,將企業在現實上作為「人」驅動的,也並非股東,而是經營者。

 

  與隨時都能賣出股票的股東不同,經營者對企業負有忠實義務。這種義務指的是,一旦接受將企業作為「人」驅動的責任,就不得將企業視為為自己牟利的工具。

 

  但是,美國的企業體系認為,要實現股東利益的最大化,讓經營者成為股東即可,於是引進了以股票期權(股票購買權)為核心的薪酬制度。但不幸的是,這將經營者從忠實義務中解放出來,給予其將公司當做利益追求工具的機會。經營者的薪酬已暴漲至普通員工平均薪酬的350倍。

 

  結果,美國的不平等化在已開發國家之中非常突出。令人吃驚的是,前1%的高收入階層甚至獲得了全民收入的20%。觀察其構成發現,資本所得的比例較小。雖然創業者所得很大,但佔據更大比例的卻是經營者的薪酬。美國不平等化的元兇正是股東主權論這種謬誤。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非常具有可參考性
 
22
具有一般參考性
 
1
不具有參考價值
 
10
投票總數: 33

日經中文網公眾平臺上線!
請掃描二維碼,馬上關注!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