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
NIKKEI——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

  • 20xx 水曜日

  • 0708

  • 搜索
Home > 專欄/觀點 > 專欄 > 日本的地震研究面臨「群龍無首」問題

日本的地震研究面臨「群龍無首」問題

2018/09/28

PRINT

          

  但實際地震往往不會像預測的那樣發生。2004年的新潟縣中越地震、2007年的能登半島海域地震、中越海域地震、2008年的岩手和宮城縣內陸地震等都發生在不受注意的活斷層。2011年的東日本大地震也是「預想之外」的聯動型地震。

      

  可以確定發生於主要活斷層帶的只有2016年「日奈久·布田川斷層帶」錯位導致的熊本地震。

    

  各機構各自為政

     

  一方面,很少有地震學者批評預測不准。日本産業技術綜合研究所的研發小組負責人宍倉正展表示,「活斷層錯位數百年乃至數千年才發生1次。而調查委員會組建只有20多年,預測不準確是很自然的」。

         

名古屋大學地震火山研究中心特任準教授國友孝洋在講解地震波(2018年6月20日)

       

  但宍倉同時指出,「調查委員會並未向自治體和居民發出有用的資訊」。

    

  證明這一點的是熊本地震。調查委員會對日奈久·布田川斷層帶發生地震的可能性發出警告,但很多居民在地震發生後回答稱,「沒想到熊本發生地震」。此外,熊本地方政府的抗震加固援助措施也比其他都道府縣薄弱。

    

  問題在哪呢?日本的中央防災會議通過專家會議來驗證防災調查和研究的理想狀態,在2017年4月匯總的報告中嚴厲指出,「日本的防災研究缺乏指揮部,政府、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合作不足」。

      

北海道地震造成地面塌陷和建築物倒塌(9月6日上午,札幌市清田區,Kyodo)

       

  中央防災會議處在日本防災相的領導下,是國家防災對策的協調人,沒有下屬研究組織。另一方面,日本文部科學省管轄的大學和研究機構、氣象廳等各自為政,未能把研究成果應用於國家和地方政府的防災對策。

       

  中央防災會議下屬專家會議的負責人河田惠昭(日本政府東日本大震災復興構想會議委員、關西大學社會安全研究中心負責人)表示,「防災對策以地震學者為中心確定,並未體現思考城市建設的工程專家、研究居民避難等的人文社會學者的聲音」。

   

  日本今年暴雨、颱風、地震聯袂發生,災害的面貌發生改變。能否依靠如今的研究體制採取有效對策?在自民黨總裁選舉中討論設立防災省的利弊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不從驗證現有組織的功效開始抓起,今後的災害對策將無從談起。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久保田啟介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非常具有可參考性
 
7
具有一般參考性
 
0
不具有參考價值
 
1
投票總數: 9

日經中文網公眾平臺上線!
請掃描二維碼,馬上關注!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