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新論(5)技術進步帶來的不是「理想國」?
2019/03/13
![]() |
1980年美國製造業從業人員所佔比例超過20%,目前降至8%左右。另一方面,在美國前10%階層的收入佔整體的比例在同一期間從34%提高至近50%。日本和德國也呈現相同傾向。企業活動邁向全球化,數位資訊輕鬆跨越邊境。國家無法掌握無形的財富,社會保障和稅制等再分配的機制陷入困境。落後的政策跟不上經濟的迅速變化。
1930年,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針對「孫輩的經濟可能性」預測稱,100年後生産效率將明顯提高,即使很少工作,大家也將變得富有。如今時間上已經接近這一時期,但從分配問題看,人人獲得解放的「理想國」仍然遙遠。
(本連載完)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大越匡洋、田中孝幸、石川潤、原田逸策、高見浩輔、松尾洋平、高橋元氣、小野由香子、松本裕子、竹內宏介、安村Sakura執筆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