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個人數據危害到自身
2019/04/23
越前這樣的專家警告稱,現在身份被盜的風險正在升高。這是因為使用人工智慧(AI)或媒體處理技術,就能根據網上的圖片和聲音數據,製作出與本人一模一樣的假冒者説話的影像。
網路安全技術公司賽門鐵克稱,從網際網路出現時開始假冒郵件就已經存在。例如盜用資訊誘導利用者登錄非法網站以及利用社交網站假冒帳戶等,手法越來越巧妙。隨著科技的進步,散佈欺詐或虛假資訊,使社會陷入混亂的「數字﹒電信詐騙」成為任何人都可能面臨的身邊威脅。
![]() |
日本的樂天支付(Rakuten Pay) |
希望大家能認識到,我們為這一問題出現的背景——數據的增加作出了貢獻。能夠隨手拍攝高清照片和視頻的智慧手機趨於普及,社交網站等爭奪用戶份額的手段也出現增多。
如今數據已經膨脹至我們自己無法控制的程度。其結果是,降臨到我們身上的風險不僅只有身份被盜。
慶應義塾大學教授山本龍彥基於日本憲法第13條的觀點提出了問題。該條規定「全體國民都作為個人受到尊重」。
不少企業把通過人工智慧來剖析個人的犯罪側寫手法活用於業務。人才的錄用以及根據信用得分來提供金融服務等,包括細緻的判斷在內,這種手法的應用領域十分廣泛。
山本擔憂,對個人進行分類、區分,可能引起差別對待。
利用人工智慧,可以基於數據模型進行預測和得出概率。即使某個人並非真的如此,仍可能會被貼上「這個人屬於這種類型」的標籤。原本提出個人化口號、應該給予每個人力量的IT,反而可能導致「個人」被輕視。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