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
NIKKEI——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

  • 20xx 水曜日

  • 0708

  • 搜索
Home > 專欄/觀點 > 專欄 > 當個人數據危害到自身

當個人數據危害到自身

2019/04/23

PRINT

       

  這樣説來,一位大企業的高管曾説過,「我們的店舖安裝有大量的監控攝影機。通過對數據進行分析,能夠用攝像頭發現可疑人員」。雖然這樣做能夠使業務效率得到提高,但是不禁令人擔心會不會把並無惡意的人拉入黑名單,不知不覺間使其利益受到損害。

   

  另外,如果腦波等感測器越來越先進,心中的秘密也會被得知,可能會侵犯隱私。這與日本憲法的精神相衝突。

 

日本全家便利店的新型店舖設置的面部識別大門(2019年4月2日,橫濱市)

         

  當然,合理利用人工智慧等技術能夠推動社會進步。例如有助於治療疑難疾病、緩解交通擁堵,作為人類的財産活用個人數據的餘地很大。

    

  此外,隱私意識也日趨多樣化。一味隱瞞資訊未必是正確的做法。例如共用經濟,公開自己的技能評價和判斷,積累職業經驗,開闢人生的人開始出現。不應該摘除這種萌芽。

     

  那麼科技到底應該用於什麼地方?多大程度利用?力爭打造什麼樣的社會?為了最大限度發揮科技好的一面,我們自身必須思考,形成社會性的一致意見。

      

  環顧全球,歐洲通過新的規則顯示出數據利用的方向性,美國學術界的各種嘗試也引人注意。為摸索人工智慧時代的理想形式,史丹佛大學3月成立了跨産業、法律、文學、神經科學和哲學的研究組織。

   

  至於日本,我希望企業能夠真正行動起來。

   

  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投資正在成為潮流,將目光轉向解決社會性課題的企業出現增多。積極應對科技帶來的風險應該被作為優先課題。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非常具有可參考性
 
7
具有一般參考性
 
2
不具有參考價值
 
1
投票總數: 10

日經中文網公眾平臺上線!
請掃描二維碼,馬上關注!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