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
NIKKEI——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

  • 20xx 水曜日

  • 0708

  • 搜索
Home > 專欄/觀點 > 專欄 > 給純電動汽車普及潑點冷水

給純電動汽車普及潑點冷水

2019/10/24

PRINT

       

  如果相同的法則也在汽油車領域有效,情況將會如何呢?美國《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湯瑪士·弗里德曼在著作《謝謝你遲到》中估算稱,1971年製造的大眾甲殼蟲(Volkswagen Beetle)如今將是「1升汽油行駛85萬公里,價格降至僅僅4美分」。

       

  實際上汽油車未能這樣,採用鋰離子電池的純電動汽車或許也和摩爾法則無緣。與矽微細加工技術的發展帶來性能提高的半導體不同,對電池來説「輸出功率變大後,蓄電量將減少」這一物理極限擋在前面。難以期待蓄電量會出現驚人的提升。同時,越是像汽車電池那樣需要巨大輸出功率的産品,越難以提高性能。

   

  與其他材料相比,鋰被認為充電效率更高。但是,鋰電池的單位能量僅為汽油的20分之1左右。如果這個差距無法縮小,要增加馬力和行駛距離,就只能擴大電池的尺寸。因此,在具有高輸出功率、且續航距離較長的特斯拉上,使用了6千多個比中國的5號電池稍大的圓柱型鋰離子電池,僅電池價格就達到300萬日元以上。  

   

特斯拉的Model Y

      

  力爭開發劃時代電池的研究在全世界廣泛展開。其中有些項目的技術猶如魔法一般,這也成為話題,但大多只能在研究所之中行得通。假設今後能迎來重要節點,將是日本企業也在開發的「全固態電池」技術。全固態電池同樣用鋰離子承擔産生電力的職責,但存儲電力的容量、充電時間和重量均有望明顯超過現有的鋰電池。

    

  不過,全固態電池的實用化被認為要等到2025年以後,在原材料穩定採購和生産成本方面的課題很多。結果,現狀是如果問1年裏全世界銷售的約為9千萬輛新車的幾成將被純電動汽車替代,波士頓諮詢集團認為到2030年達到14%,這屬於比較樂觀的看法,認為僅為7~8%左右的智庫和調查公司明顯更多。

   

  歐盟、中國、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作為應對氣候變暖和大氣污染的對策,提出了推動早日引進純電動汽車的政策目標。歐盟宣佈2040年以後全面禁止採用內燃機(汽油和柴油引擎)的汽車,但這一目標明顯不現實。

        

  結果,在世界範圍內出現重新評估源自日本的混合動力技術(並用引擎和馬達)的趨勢。中國2019年夏季決定改變方針,放寬了環保政策,同時此前地位與汽油車相同的混合動力車也被列為環保車,似乎判斷純電動汽車的普及需要較長時間。

      

  據稱日本首款混合動力車「普銳斯(第一代)」的開發負責人、豐田原理事八重樫武久把烏尤尼鹽沼設為手機的待機界面。他也表示,「日本是電動技術的寶庫。或許能向海外輸出更多種組合搭配」。或許會如此。鋰革命剛剛起步。在全面的純電動汽車時代到來之前,日本應該也擁有相應的技術和商品戰略。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評論員 中山淳史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非常具有可參考性
 
32
具有一般參考性
 
2
不具有參考價值
 
2
投票總數: 36

日經中文網公眾平臺上線!
請掃描二維碼,馬上關注!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