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菱與日本(2)「長子」的最大危機
2020/11/18
基礎就是支撐軍需的技術。自創業至1945年的約60年內,三菱重工業以造船為依託,製造鐵製汽船和軍艦,構建了運輸工具企業的基礎。與世界最大軍艦「大和號」屬於同型艦船的「武藏號」於1942年在長崎竣工。
此外,支撐二戰後復興的也是軍需産品的技術。以用於船舶的旋轉機械技術為核心,迅速推進了向電力設備等消費類産品的轉型。由於駐日盟軍總司令部(GHQ)解散財閥的命令,1950年一度拆分為3部分,但1964年再次合併,涉足發電設備和橋樑等大規模的開發,還進入了太空業務。此時,三菱重工業形成了涵蓋「海、陸、空」的綜合重工企業的基礎。
![]() |
三菱重工業在陸、海、空各業務領域均面臨逆風 |
一名三菱重工業的退休人士強調,「能與海外企業形成差異化是通過需要苛刻品質的軍需産品積累的技術」。當前,日本企業與中韓等亞洲企業的競爭加劇,以通用産品為中心,成本競爭激烈。三菱重工業通過雷達和電子束等防衛業務積累的技術,支撐著作為當代創新主角的數位技術。
![]() |
雖然作為綜合重工企業不斷發展,但在日本泡沫經濟破裂以後,低增長成為了三菱重工業的課題。合併營業收入無法超越3萬億日元的天花板,經營資源的低效率配置等都是問題。
背景是自下而上型的「事務所制」。三菱重工業各地的事務所擁有單獨的預算和人事權。
過去甚至有説法稱「長崎造船廠的廠長比社長還有分量」。但是,隨著業務和客戶趨於全球化,這樣的結構漸漸不再符合時代潮流。
廢除事務所制,對祖業動刀
2013年就任的時任社長宮永俊一開始打破舊弊。9個事業本部被重組為4個領域。宮永俊一廢除了事務所制,引進靈活分配經營資源的「業務領域制」,推進了經營的中央集權。在宮永選擇與集中的改革之下,合併營業額增至4萬多億日元,出現了重回增長路線的跡象,但此時又迎來了去碳化和疫情的逆風。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