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否可以只依靠全固態電池?
2021/06/29
歐盟2020年12月發佈的新電池法草案值得關注。這一法案規定,歐盟區域內使用的電池,無論是車載電池還是移動終端用電池,全部需要通過二維碼在網上公佈每塊電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所含稀有礦物的資訊。需公開的對象從原材料開採到電池廢棄,涉及供應鏈的全部階段。
上述規則從2022年開始逐步實施,日本企業似乎也明顯感到困惑。歐盟瞄準的目標被認為有3個。其一是溫室氣體減排。弄清生産過程等産生的二氧化碳在供應鏈的哪個環節如何産生,有助於抑制總體排放量。
![]() |
第二是把握稀有礦物。鋰電池除了使用在爭端地帶開採的鈷之外,還使用産地主要為中國和南美的鎢、鋰等。歐盟今後將構建在電池被廢棄時,避免這些金屬流向歐洲區域外,全部實現再利用的迴圈。徹底確保經濟安全。
最後是就業。生産電池時使用的電力越多,二氧化碳排放量也會越多,可再生能源價格低廉的歐洲容易被選為電池生産基地。為了加強這種迴圈,歐盟將討論引進採用無法篡改數據的區塊鏈技術的「電池護照」機制。
![]() |
豐田發佈的電動汽車「bZ4X」(REUTERS) |
電池護照除了記錄汽車行駛時産生的二氧化碳之外,還時刻記錄電池的老化程度(即殘存價值)數據。歐盟將打造讓二手純電動汽車和二手電池市場更容易建立的環境。如果二手車和電池能賣出高價,新車的銷售也將增加,帶來就業機會的增加。
歐盟的電池法從本質上思考電池,是一個連技術振興、安全保障、就業都深度涉及的戰略。歐盟還尋求輸出相關機制。可以看出其想法是,如果歐盟的方式推廣到全球,歐洲企業也將從中受益。
避免重蹈「液晶面板的失敗」
有個説法叫「日本談技術,中國想産業」。其含義是即使並非尖端技術,中國也能靠生産和銷售的規模取勝。這樣説來,美國的競爭方式是打造IT平臺,歐洲是制定規則。
如果日本只關注硬體開發,重大戰略將被忽視。液晶面板、平板電視和手機就是如此。日本是否可以只依靠全固態電池?目前已來到重大節點。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評論員 中山淳史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