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的逆襲(上)沙特與美國的裂痕
2022/12/07
在能源轉型在全球範圍加速之前,使石油資金這一「倖存者紅利」最大化是理所當然的戰略。這是因為沙特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正加快推進改革,以轉向不依賴石油的經濟,事關生死的産業培育無論如何都需要資金。
傳統上親美的沙特不惜與美國産生隔閡,背後是兩國裂痕的不斷積累。
![]() |
此前,對美國來説,沙特的石油事關生死,而對沙特來説,美國提供的安全保障不可或缺。但是,美國借助始於2000年代的頁岩革命,成為最大産油國,依賴中東的必要性減弱。美國來自歐佩克的原油進口量已降至頂峰的逾1成。美國外交的重心轉向應對中國,明顯遠離中東。
在2011年的中東的「阿拉伯之春」中,美國袖手旁觀親美且在埃及長期執政的穆巴拉克政權因反政府遊行而倒臺,引發了沙特等阿拉伯地區的親美君主國的不安。美國在前總統歐巴馬領導下,2015年與沙特敵對的伊朗簽署了放鬆經濟制裁的核協議。
稱得上沙特石油産業心臟的東部石油設施於2019年遭到無人機攻擊,當時美國聲稱是伊朗所為,但並未進行軍事報復,令沙特感到失望。從沙特的角度來看,由於拜登政權尋求重啟與伊朗核協議,即使産生安全保障難以完全依賴美國的想法也不難理解。此外,2018年沙特著名記者被殺事件也投下陰影。拜登考慮到沙特王儲參與的嫌疑,抨擊沙烏地為「被討厭的人」,傷損了沙特的體面,沙特也沒有忘記。
![]() |
美沙兩國持續加深的裂痕産生影響,拜登2022年7月訪問沙特,提出增産原油的請求並未落實。沙特在美國中期選舉之前,轉向了完全相反的大幅減産。
過去,中東和美國的關係將動搖原油行情,影響世界通貨膨脹走勢。在1973年的第4次中東戰爭期間,阿拉伯産油國禁止向以美國為首的親以色列國家出口石油,導致通貨膨脹加劇。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