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因企業經營破産而導致的失業風險並非全部原因。經濟刺激政策的資金不斷流入政府機構和國有企業,讓相關人員的腰包鼓了起來。在雷曼危機之前,中國國有企業相繼進行了股票上市,工資水準大幅上升,這也進一步推高了這些單位的熱門程度。
 |
在遼寧省召開的日資企業招聘會 |
此次的政策期待年輕人恢復創新精神,希望促使年輕人就職於中小企業和進行創業,在激活經濟方面,這一舉措看起來合乎道理。但是,如果不改變國有企業控制經濟的現實,能否順利取得效果令人懷疑。國有企業擁有支配地位的背景是政府擁有強大的權力。
「如果鼓勵大學生創業,政府就不能在魚長大之前把魚吃掉。不應該涸澤而漁」,對於報道新就業促進舉措的新聞,中國網上出現了這樣的帖子,擔心國有企業和政府掠奪創業者的成果。
至關重要的是營造能讓年輕人創建的創新型企業和中小企業將來茁壯成長的環境。為此需要的是削弱國有企業的力量,但中國是否可能推出否定自己權益的措施呢?
這一難點甚至意想不到地出現在李克強在就業促進舉措中提出的項目中,「國有企業招聘應屆高校畢業生,要在政府網站公佈資訊」。不透明而不公平的走後門找工作現象竟然如此盛行。如果不改變這種局面,政府促進就業舉措取得成果的希望就微乎其微。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吉田忠則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