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口減少,工作人數反而增加?
2018/01/08
![]() |
日本上班族在通勤(東京千代田區) |
還有更加悲觀的看法。瑞穗綜合研究所的堀江奈保子認為,「由於人口減少和老齡化,日本勞動參與率今後的上升空間有限,到2020年前後轉為減少是現實的」。如果假設失業率和各年齡層的勞動參與率基本不變,以此為前提進行推算可以得出,到2025年日本的就業人數將不到6000萬人。
在就業人數開始減少的背景下,要保持經濟增長就必須提高員工的每人平均附加價值(勞動生産率)。公益財團法人「日本生産性本部」的統計顯示,日本2016年的每人平均勞動生産率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35個成員國中僅排在第21位。
由於勞動力短缺,日本企業正在增加「省力化」設備投資。日本瑞可利職業研究所(Recruit Works Institute)的數據顯示,隨著人工智慧和機械替代人類從事生産,勞動力將出現過剩。儘管目前日本的失業率處於24年來最低水準,但到2025年有可能再次大幅上升。
![]() |
屆時很多企業都將出現人員過剩,如果能創造出人才容易跳槽至增長性更高領域的市場環境,或將能夠緩解人才難題。如果能以更少的人數創造更多的附加價值,企業的盈利能力將不會出現下降。
一方面,接收外國勞動者成為日本的一大課題。截至2016年10月,在日本工作的外國人達到108萬人,在5年裏增加超過5成。不過,打工的留學生以及以國際貢獻名義接收的技能實習生佔到整體的4成。日本綜合研究所的首席研究員山田久表示,「應該建立從正面接收有較高工作意願和工作能力的外國人的制度」。
很多觀點指出,日本的配偶減稅制度(指如果存在無收入或少收入配偶時,納稅人可扣除一定金額後申報所得)制約夫妻雙方同時工作,需要在稅制方面進行根本性調整。為了對外出工作的女性提供支援,構建男性易於取得育兒休假的環境也非常重要。包括養老金制度在內,日本將朝著進一步促進老年人工作的方向推進社保制度改革。日本解決勞動力供給問題之路今後還很長。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福岡幸太郎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