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田無償開放混動專利背後的深謀遠慮
2019/04/09
澀谷高弘:豐田汽車作出了無償開放2.3萬項混合動力車(HV)等電動車相關專利的破格決定。其目的不僅僅是推廣自身技術、削減成本,還透露出希望通過開放汽車專利,換取新一代移動服務所不可或缺的夥伴及數據的深謀遠慮。
2017年,豐田智慧財産權部門的相關人士曾表示,「以長遠眼光來看開放專利的成果」。在那之前2年,豐田為推動燃料電池車(FCV)的普及,開始無償開放約5700項相關專利,但是並未取得顯著成果。尚未迎來普及期的燃料電池車的專利對其他廠商的衝擊似乎較小。
![]() |
豐田的混合動力車「普銳斯」 |
經過反省後,此次豐田的決定十分大膽。無償開放至2030年底的專利包括約7500項系統控制相關專利、約2500項馬達相關專利等。除了混合動力車外,還包括可應用於純電動汽車(EV)和燃料電池車等的技術。
豐田開發混合動力車超過20年,積累了有助於電動車高性能化、小型化、低成本化的專利。無償開放這一技術框架不僅對鈴木和速霸陸等決定引入混合動力車的現有廠商有吸引力,對新興純電動車廠商來説也很有吸引力。
此次像豐田這樣通過無償提供專利來推動産品普及的舉措在智慧財産權領域被稱為「開放&封閉策略」。沒有人會好到單純無償開放寶貴的智慧財産權而不圖回報。開放戰略一定伴隨著交換。從中長期來看,潛藏著對豐田自身有利的「封閉策略」。
例如,美國蘋果在2000年代無償向中國企業提供除iPod和iPhone基本作業系統「iOS」之外的移動終端的標準和製造經驗。借此獲得了低成本的採購網路,蘋果的營業利潤率也達到30%。
那麼,此次豐田開放專利又隱藏著什麼好處呢?短期可以看到的是,混合動力車系統的對外銷售以及有償的技術支援服務。專利不是光看資料就會使用,引入專利還需要相關技術經驗。即使專利免費,豐田也能夠獲得一定的收入。
從中長期來看,豐田能夠通過提供技術獲得其他企業的動向和數據。豐田已決定與軟銀合作進入把無人配送等移動手段作為服務提供的「MaaS(出行即服務、Mobility as a service)」業務領域。由於使用了人工智慧(AI)和電動車,用於驗證的數據越多越好。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