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大廠崛起給日本車帶來的沉重現實
2023/09/01
比如,世界上最暢銷的是價格在200萬~3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10.07萬~15.1萬元)左右的車。買得起車的人口在世界上大約有20億人,其中19億人是該領域的用戶。對日本和美歐企業而言,這是難以盈利的價位,但對中國大陸企業和鴻海而言,這是很「香」的市場。
這或許對鴻海尤其有利。鴻海在年産2億部以上的智慧手機生産上擁有業績,薄利多銷是其最擅長的招數。
7年後的2030年,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假設新車産量為9000萬輛,其中30%是EV,那麼EV市場將達到約2700萬輛。鴻海中長期的目標是在全世界佔有10~30%的生産份額,如果佔10%,就是270萬輛,如果佔30%,就是810萬輛。如果是後者,就要從現有廠商手中搶奪相當於世界第二大車企德國福斯全部的産量。
![]() |
4月上海國際車展上的比亞迪展位 |
或許可以稱作兩岸「EV大廠」。如果這樣的時代到來,現有的汽車廠商大多很可能陷入苦戰。簡而言之,就是EV這一硬體通用化的時代。如果「19億人」的市場被搶走,雖然可以在剩餘的「1億人」的高端市場上決勝負,但問題是現有汽車廠商如何提高品牌號召力。
擺在日本企業面前的沉重現實
筆者想起了在網際網路草創期開發「網景」瀏覽器的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10多年前的預言。他在美國報紙上發表的題為「軟體將吞掉世界」的文章預測:「硬體將不斷失去附加值,而走向軟體」,後來這句話應驗了,備受人們關注。在通過APP可以升級功能的iPhone上市4年後,2011年這句話變成了現實。
在智慧手機等數位産品上發生的事情也有可能發生在汽車上。隨著中國大陸和台灣企業的飛躍發展,越是EV普及,汽車這一硬體就越陳舊化,在軟體和品牌號召力上找不到活路的企業不得不衰退。沉重的現實和未來擺在日本汽車産業眼前。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評論員 中山淳史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