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
NIKKEI——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

  • 20xx 水曜日

  • 0708

  • 搜索
Home > 專欄/觀點 > 專欄 > 本田能否跨越EV的“死亡之谷”?

本田能否跨越EV的“死亡之谷”?

2024/02/02

PRINT

  

      話題回到羅傑斯。初期的購買群體分為兩類,僅次於創新者的是13.5%的早期採用者。他們被市場視為“尊敬的對象”,發揮著將潮流推向“早期從眾者(Early Majority)”的重要作用。

  

      據稱,早期採用者重視的不僅是産品性能的好壞和價格,還有其背後的世界觀和理念。EV是有利於地球環境的技術這一點大家都清楚。另一方面,即便提出計劃或目標,早期採用者們會對此産生多大反應也是未知數。

  

      各國政府和企業也大多用計劃和目標來説話。比如,歐洲提出到2035年前原則上禁止銷售內燃機車。美國為了到2030年把EV等無公害汽車的銷售比例提高到5成以上,每輛汽車補貼100萬日元以上。

  

      易於理解的目標可以有。問題在於這能在影響人的行動方面發揮出多大的力量。

  

      讓我們來回憶一下1960年代領導美國民權運動的牧師馬丁·路德·金。他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舉行的著名演講《我有一個夢想(I Have a Dream)》中的言語令人感動,但如果不是用夢想而用“計劃”來表達又會如何?內容就會變成“希望在A年前將B變成C”等之類的話,這能否具有引起人們共鳴和改變世界的力量不得而知。

  

      本田創始人本田宗一郎曾在生前這樣説:“我們最重視的不是技術,而是思想。我們要造的是人要買的東西,這樣才能做到奉獻,我們也才可以以此為豪,只有確定這種思想,才會有技術”(本田宗一郎著書《俺の考え》(我的思考))

  

      這是在本田還屬於新興勢力時説的話,是包括其他公司在內現在變得罕見的“超越計劃的經營者的內心話”。

本田發佈的EV“0系列”的試製車

     

      日本廠商在全世界最先實現了混合動力車和EV的商品化。不過,在脫碳時代到來的近幾年,日本企業卻往往被新興勢力的影子遮擋。如果真的擁有技術,那就不該停留在計劃上,而更需要在夢想和思想上展開競爭。這或許才是突破口。

  

      人類被認為是有共鳴的生物。日本綜合研究大學院大學名譽教授長谷川真理子在著作《進化性人類思考》(日語原名:《進化的人間考》)中寫道:“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唯一獲得了三個表像這一固有性質”。

  

      三個表像是指希望與對方確認心與心相連的心情。如果出現能得到聯繫的情況,行動就會走向合作,希望社會變得更好。

  

      很多企業在充分利用這種力量。比如,開放式創新的想法就是其一。通過與其他企業及大學等共用技術及數據,容易産生具有破壞性的新技術。像蘋果那樣的美國IT企業清楚地知道,以擅長的方式讓對方主動合作至關重要的是世界觀和理念。

  

      本田對外使用的標語是“夢想的力量(The Power Of Dreams)”。現在也許到了本田應該發揮真正價值的時候。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評論員 中山淳史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非常具有可參考性
 
21
具有一般參考性
 
0
不具有參考價值
 
4
投票總數: 235

日經中文網公眾平臺上線!
請掃描二維碼,馬上關注!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併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併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