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博士人才不到歐美的一半
2021/10/26
日本要想突破人口減少的制約,實現持續發展,必須要有能夠促進創新的想法。日本在培養能創造高附加值的人才方面落後於世界。取得博士學位的人不到歐美的一半。如果放鬆對未來的投資,將難以避免增長停滯的局面。日本需要重新尋找作為國家發展基礎的教育和研究的方向。
「要思考如何改善日本的教育」,在10月5日確定獲得20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記者會上,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高級研究員真鍋淑郎表情嚴肅地説道。當被問及日本的研究環境時,真鍋還指出,基於好奇心的研究在減少。
在自然科學領域,日本的地位明顯下降。研究人員之間引用次數排在前1%的「頂尖論文」當中,日本只佔2%(2017~2019年平均)。從各國的排名來看,日本從2020年前的第四下降到了第九。
![]() |
日本産業界也缺乏能創新的頂尖人才。如果不增加創造附加值的人才,那麼提高生産效率和工資的能力就不會提高,也就無法實現增長。
據日本經濟産業省預計,在IT領域,附加值尤其高的人工智慧(AI)等專業人才缺口到2030年將超過27萬人。日本在科學及數學等「STE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領域的受教育者本身也相對較少。
美國形成了把在研究所學習了最尖端技術的年輕人的能力運用到業務上的大體趨勢。美國史丹佛大學的報告顯示,2019年在北美獲得AI研究博士學位的人有66%進入了産業界。這一比例較2010年的44%顯著增長。
![]() |
日本的大學研究室(資料圖) |
從全球範圍來看,打開數位時代下一扇大門的「量子革命」的競爭日趨激化。主戰場是在原理上運算能力顯著強於超算的量子電腦以及安全性極高的量子加密通信等。在美國,關於相關新興企業上市和融資的新聞不斷出現。
日本橫濱國立大學的準教授堀切智之2020年成立了涉足量子加密通信的初創企業LQUOM,並擔任技術顧問。他表示「需要從培養人才的階段開始」,難以掩飾危機感。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