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正在努力讓科學力重返世界前列
2024/01/17
在堅持研究核融合工程40年的小西等人的領導下,這裡聚集了參與撰寫諾獎相關論文的德國精英們。物理學和經營學的專業知識相互交會。首席運營官(COO)世古圭表示:「全球的天才們將同時驅動研究和産業化兩個輪子」。
![]() |
從日本國內外匯集的年輕天才在京都Fusioneering進行創新研究(該公司供圖) |
産生創新的共振場不能偶然産生,必須是自然産生的。
從1970年代開始,英國以康橋大學為中心,集聚了800多家企業,相繼孕育了源自大學的初創企業。被稱為「康橋現象」,成為創新的搖籃。
我是山內悠輔,我也搭建知識平臺。目前在名古屋大學啟動了3項大型的産業和教育合作項目。我想把年輕人和企業的天才聚集到一起,産生化學反應。即使不被看好,我也想鼓勵大家有打破常規的思維、成為勇於創新之人。肯定能提高發現新事物的概率。如果團結各地的大學,集中資金和人才,這裡將成為天才閃耀的場所。 |
2023年12月6日,軟銀集團會長兼社長孫正義在傑出人才的支援財團的活動上,對孩子們説:「希望你們成為人類智慧的偉大典範」。發揮突出能力,成為引領者,創新總是從邊緣開始誕生的。
![]() |
孫正義在活動上與孩子們交談(2023年12月6日,東京都港區) |
在日本泡沫經濟崩潰後的1990年代,經營惡化的日本企業紛紛關閉中央研究所,縮小了基礎研究。在創新機構式微的背景下,作為新的先導力量,日本的大學備受期待。
日本政府1999年建立了推動大學研究成果實用化的「中小企業技術革新制度」。效倣的是美國1982年創立的「SBIR制度」,當時是為了反省70年代經濟低迷,扶持研究人員創業而設立的制度。
可以鑒別技術的美國政府專家主要鎖定大學的年輕研究人員,甚至支援了他們研究的商業化。基礎研究實用化需要時間,而民營資本不願進行投資。美國由政府背負風險,從而開闢了技術大國的復活之路。
![]() |
而在日本,很多面向現有中小企業的補貼項目改頭換面。沒有業績的年輕研究人員難以獲得支援,大學科學研究實用化缺乏效果,也缺乏引領新技術潮流的創意。
日本沒有抓住研究人員支援制度的本質,沒能將大學變成創新源泉。
提高研究能力的投資也越來越少。日本從2004年度起,減少了用於大學人工費等的運營費補貼。2023年度為1.0784萬億日元,比2004年度減少13%。
如果經費減少,職位也減少,立志做研究人員的年輕人也會減少。據日本文部科學省介紹,2020年度日本取得博士學位的人為1萬5564人,比2000年度減少了3%。美國到2019年度增至2.4倍,英國到2021年度增至2倍。實驗室的年輕人減少招致了日本科學的沒落。
為了扭轉這種趨勢,日本政府開始支援年輕人。到2025年度,每年收到180萬日元以上生活費補貼的博士生將增至2021年度的3倍,達到2萬人以上。還需要重組國立、公立大學,進行根本性改革,以向戰略領域集中人才和資金。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