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經濟持續減速,人工費也出現上漲,外資企業的中國業務看似陷入逆境。不過,賺錢的企業仍繼續在中國賺得「缽滿瓢滿」。由於中國的商業習慣十分複雜,所以光看表面現象容易出現誤判。為何在經濟減速的背景下,賺錢的企業仍然能在中國實現盈利呢?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此次以汽車産業為例一探究竟。
經濟減速令車企銷量下滑
我們關注的是中國的汽車産業。中國雖已是全球最大汽車市場,但隨著經濟減速,從2014年開始新車銷售的增長勢頭放緩,近來更是在銷量上跌至低於上年同期的水準,銷售低迷的狀況愈加鮮明。
 |
中國車企的汽車庫存積壓,銷售情況不佳(5月,遼寧省大連市) |
「(兩年前)不管生産多少汽車都能輕而易舉地賣出去」,一家日系車企在回顧兩年前的銷售情形時如此表示。然而,這種情形在如今聽起來似乎已經有點像天方夜譚。
為了將滯銷汽車銷售出去,中國車企採取了降價銷售手段,有些車的降價幅度甚至高達幾萬元。對此,美國通用汽車(GM)更是不甘示弱,一舉實施了降價幅度約5萬元的降價促銷活動。國內外廠商的價格競爭日趨白熱化。
即便如此,汽車的銷售情況也並不理想。受供給過剩影響,庫存出現膨脹,中國業務看似愈發艱難。
然而,換一個角度卻能看到完全不同的風景。日系車企在中國的經營狀況非常穩固,盈利能力也和過去一樣維持在較高水準,甚至今後還有進一步提高的可能。這是怎麼回事呢?
進駐中國的日系車企中,銷量位居首位的是日産汽車。從2014年以來,如果單從銷量來看,日産有的月份的在華銷量甚至大幅低於上年同期,越來越多的觀點擔心此前表現優異的日産中國業務似乎也有些力不從心了。
不過,並不是説銷量下滑就代表萎靡不振,或者説銷量增長就萬事大吉,問題並不那麼簡單。從收益情況來看,日産在華業務可以説依舊「如日中天」。
日産14財年從中國賺65.9億元
雖然日産並未正式發佈盈利數據,但通過累計計算其公開的決算資料可以發現,2014財年(截至2015年3月)日産在華賺到了約1300億日元(比例合併營業利潤,約合人民幣65.9億元)的利潤。更準確的説,其實際在華盈利更達到了這一數字的約2倍,即2600億日元左右。
按照中國汽車行業的外資準入規定,日産等外資車企有義務與中國當地車企進行合作,以對半出資的形式成立合資企業開展業務。因此合資企業賺得的利潤也將與合資的中國企業平分。也就是説,日産2014財年與合資企業總共賺取了2600億日元,日産獲得其中的一半,即1300億日元。
在這裡值得注意的是合資企業的盈利能力。日産汽車整體的營業利潤率為5%多一點。與此相比,盈利2600億日元的日産在華合資企業的營業利潤率則超過10%,遠遠超過日産在主力市場北美的盈利能力。更令人驚訝的是預計日産在華合資企業本財年的收益將進一步增加,預計營業利潤將從2600億日元左右膨脹至3200億日元左右。
然而,不可思議的是日産2014年在華新車銷量幾乎沒有實現增長。不僅沒有推出力壓群雄的新車,就連新車上市本身也變得不起眼。為何在這種情況下日産還能在華賺取如此高的利潤,並貢獻其日本總部呢?
汽車經銷商其實是「弱勢群體」?
舉例來看,如果是一家大型車企,假設其經銷商在沒有折扣的情況下每賣出一輛售價150萬日元(按當前匯率,約合人民幣7.61萬元)的新車,該經銷商將從中賺多少錢呢(按毛利計算)?如果是在日本,其將賺到150萬日元的近20%,也就是25萬日元(約合人民幣1.27萬元)。而要是在美國,則是7~8%,即12萬日元(約合人民幣6100元)左右。
而在中國呢?由於製造企業相當強勢,因此批發價格較高,經銷商的毛利潤僅有5%左右。換言之,即使賣出一輛售價150萬日元的新車,銷售方也只能從中獲利7萬5000日元(約合人民幣3803日元)左右。
(未完,接下頁)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