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鈴木在華失敗看新興國戰略的陷阱
2019/02/21
作為鈴木在中國遭遇挫折的原因,被指出的是其與合資夥伴的關係惡化等各方面問題,但最主要原因似乎是與後來啟動中國生産的對手在競爭中陷入落後。2001年中國每人平均GDP超過1000美元之後,鈴木的競爭對手啟動了中國生産。正是在這一時期,豐田、日産汽車和本田等大型日資車企開設了中國工廠,開始追趕領跑的鈴木、大眾和通用汽車。
鈴木在華銷量達到頂峰的2011年,中國每人平均GDP剛好突破5000美元。新車銷售的平均價格2006年為7萬元,但2011年超過11萬元。如今更是超過了14萬元,消費者開始追求中大型車。以實力決勝負的日資巨頭和大眾通過投放高檔轎車和SUV來應對,但「鈴木品牌所追求的輕量化,小巧的品牌特質,並不能切中消費者在這一時期的實際需求」(《人民網》汽車頻道——人民車評2018年9月12日刊)。
如果不能緊跟新興國的增長,投放與之相吻合的商品,佔得先機的企業也將喪失優勢。可以説這是領先進入市場的企業容易陷入的陷阱。鈴木預測印度的市場規模到2030年將達到1000萬輛,該公司會長鈴木修表示「為了確保50%的市佔率,將通過倒過來算的方法考慮(生産)計劃」。印度仍以40萬盧比(約合人民幣3.8萬元)左右的小型車為主流,但遲早將像中國一樣追求多種多樣的汽車。鈴木希望將車型從現在的16個增加至30多個。
印度的每人平均GDP現在約為2000美元,但到2030年將超過5000美元。屆時,鈴木的先下手為強型戰略的成敗將再次受到考驗。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村山宏
此文的日語版請參照日本經濟新聞電子版→https://www.nikkei.com/article/DGXMZO41545410R20C19A2000000/
英語版請參照→https://asia.nikkei.com/Business/Business-Insight/Suzuki-s-India-boost-to-test-first-come-first-served-strategy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