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
NIKKEI——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

  • 20xx 水曜日

  • 0708

  • 搜索
Home > 專欄/觀點 > 專欄 > 日本人為何不買日本股票?

日本人為何不買日本股票?

2022/06/27

PRINT

        

  日本企業的銷售利潤率只有美國企業的一半。這和日本企業的凈資産收益率(ROE)低一樣,同樣是全球投資者不願意購買日本股票的原因。市場認為,面對前所未有的通貨膨脹這一經營環境的巨大變化,日本企業應對遲緩,日本股票的吸引力會進一步減弱。

    

  企業吸引資金的關鍵是重視市場的企業文化。在6月,筆者看到從1990年代開始領導索尼(現索尼集團)的出井伸之的訃報,又想到了這一點。

    

  像出井一樣面對市場的經營者非常少見。他一直在公司內討論符合索尼自身的股價,如果實際股價偏低,就主張「可以再高一點」,如果股價過熱,他就會指出「這是泡沫」,進行牽制。

    

  現任索尼首席執行官(CEO)吉田憲一郎也繼承了這種文化。現在應該回顧一下圍繞2015年的公募增資,他作為財務負責人與市場的對話。

    

  起因是索尼被歐洲投資者問及財務體質弱和增資的意義。在2014年度,有很多投資者因為索尼上市以來首次取消分紅而憤怒,但吉田憲一郎在全球132場説明會上介紹了增長策略。籌資到了超過4千億日元,支撐了對成為未來盈利主力的圖像感測器業務的投資。吉田憲一郎把面對批評産生的緊張感變成了結構改革和股價上漲。

     

  與之相對的是東芝。2017年,東芝為了避免資不抵債,緊急採取的措施是對國外基金的第3方定向增資。如果東芝在陷入困境前決定公募增資,被廣大投資者持股,就會跟現在因股價低迷而被大股東擺布的狀況不同了。

    

  如今,市場對日本的希望無疑是擺脫通貨緊縮。過去提出的「從儲蓄轉向投資」變成空談也是因為通貨緊縮。日本1947年以來的「證券民主化運動」釋放出了舊財閥所持的股票,但隨著由金融收縮引起的道奇經濟緊縮(Dodge Deflation)所造成的股價下跌而失敗。1996年的「日本版金融大爆炸」也是預計個人資金會轉向投資,外國證券蜂擁而來,但由於通貨緊縮,存款比投資更有利,結果期望落空。

    

  擺脫通貨緊縮的主角是企業。為了結束降價的消耗戰,擁有大量相似企業的行業會重組。提高了利潤率之後,企業就會開發能標高價的獨創産品。企業把賺到的錢用於加薪,強大的購買力就會推高物價。資金不會放棄良性循環的企業。

   

松下幸之助(KYODO)

    

  創辦了松下控股的松下幸之助1967年提出「所有國民應該是某個地方的公司的股東」的論文或許為一億總股東構想做好了鋪墊。松下幸之助要實現的是國民作為長期股東指揮企業、企業傾聽國民心聲實現共同繁榮的國家願景。但如果沒有具有吸引力的企業,資金就不會流入,論文將再次被束之高閣。

   

  「從儲蓄轉向投資」將給證券企業的經營帶來巨大好處,但現在投資者反而不買證券股。或許市場已經看透——投資者注意到了存在賣出日元壓力的真實情況,「從儲蓄轉向投資」的期望可能落空。市場上漂浮著一種恐懼情緒,這是僅靠「因為股價走低(才不買日本股票)」這個理由無法解釋的。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評論員  梶原誠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非常具有可參考性
 
37
具有一般參考性
 
23
不具有參考價值
 
3
投票總數: 72

日經中文網公眾平臺上線!
請掃描二維碼,馬上關注!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