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轉向純電動車面臨「中國門檻」
2018/03/23
![]() |
日産社長西川廣人發佈新型「聆風」(2017年9月6日,千葉市幕張國際會展中心) |
中國交通擁堵嚴重的大城市通常限制對普通汽油車等發放牌照。抽籤和拍賣的中籤率還不到1%。但如果是新能源車,只要等待一段時間,即可不受限制地獲得車牌。
日産的e-Power通過引擎發電、以馬達驅動汽車,因此目前和汽油車一樣是限制發放車牌的對象。但關潤表示,由於不是通過引擎驅動,結構和純電動汽車相同。希望被排除在牌照限制對象之外,正展開談判。如果獲得認定,日産將能爭取到那些既想獲得汽車牌照又對純電動汽車的續航里程等感到不安的消費者。
有關規則的博弈已拉開序幕
英國調查公司IHS Markit的分析師王珊指出,新成立的僅生産新能源車的公司正在增加。此前,外資在中國生産和銷售汽車時的合資夥伴僅限2家,但如果生産新能源車,則允許尋找第3家合資夥伴。德國福斯與安徽江淮汽車組建了純電動汽車合資企業,江淮成為大眾在華的第3家合資方。美國福特也和眾泰汽車就建立純電動汽車合資企業達成協定。法國雷諾-日産聯盟宣佈,攜手東風汽車設立純電動汽車專門企業。
此外,看好商機的中國初創企業也越來越活躍。1月,純電動汽車初創企業「奇點汽車」的第1家門市在北京隆重開業。年內計劃增加至20家。2018年內將委託江蘇省的汽車廠商代工、啟動SUV車型「iS6」的量産。奇點汽車還在美國矽谷建立了自動駕駛研發基地,該公司的CEO沈海寅表示,將不斷增加iS6的功能。
另一方面,中國對於外資廠商的警惕感也在提高。據報道,2017年夏季,大眾希望讓自身與江淮汽車的合資公司開發的新能源車使用「西雅特(SEAT)」品牌,但遭到了中國政府的反對,此事受到關注。西雅特品牌歸屬於大眾的西班牙子公司。此舉被解讀為,為了保護國內企業中國限制使用外資品牌。
車企成本增加
對於眾多現有車企來説,目前純電動汽車是在相關國家維持業務所需的成本。純電動汽車的核心零部件價格昂貴,如果要維持不遜色於目前引擎汽車的續航性和性能,包括開發費在內的負擔巨大。
2月,銷量和營業利潤雙雙創出歷史新高的德國戴姆勒的財報發佈會上沒有興奮感。戴姆勒2018年的銷量預計仍將增長,但利潤卻無法增長。這是因為電動化等前期投資將增加。從設備投資和研發費用的合計來看,2018年和2019年的平均金額預計比2017年的實際金額增加5%,達到163億歐元。比過去5年的平均水準增加3成。
如何克服環保規定加強這個課題?本田將在2021年度之前關閉埼玉縣狹山市的狹山工廠,將功能集中於寄居工廠。其意圖之一是著眼於電動化,希望集中在一個地點磨練高效的生産模式。本田社長八鄉隆弘強調稱,「電動化需要在全球範圍基於共通性高效地推進」。
汽車産業時常受到環保和安全規定、貿易政策的大幅影響。在解答全球環保規定、消費者動向和競爭環境這一多元方程式的過程中,哪家企業能在紅海市場(Red Ocean,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仍然看不清楚。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 古川慶一 中藤玲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