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摸索完全養殖海膽和雜色鮑
2020/09/17
日本近畿大學水産研究所正努力推進把「完全養殖」的對象擴大到海膽和貝類,讓漁業從「捕撈」轉向「養殖」。關鍵在於餌料的開發。很多水産品的生活特性充滿謎團,人類甚至不了解其食物。經過對餌料不斷摸索,也許有一天可以在餐桌上品嚐到用養殖海膽製作的海膽蓋飯。
「所有魚貝類都將實現完全養殖」,近畿大學水産研究所所長升間主計針對養殖的前景如此表示。完全養殖是讓人工孵化的魚貝類産卵,然後再用這些卵培育成品,並重覆這一過程。普通養殖是捕撈天然魚苗後在魚塘裏培育,完全養殖與之不同,不會受到可捕撈魚苗數量的影響,能夠穩定生産。而且不會出現因濫捕魚苗而造成自然資源減少的問題。
近畿大學水産研究所此前已實現了藍鰭鮪魚等約20種魚類的完全養殖。除了魚類以外,該研究所還運用這方面的技術和業績,開始進行海膽和貝類等的完全養殖。要實現這些魚貝類的完全養殖,必須詳細了解其生活特性。研究所在2019年啟動的海膽完全養殖研究中,首先尋找了海膽種苗生長所需要的最佳餌料。
用混合飼料、蔬菜等投餵海膽(照片由近畿大學提供) |
實際上,人工孵化海膽、培育海膽種苗的技術已經基本確立。但海膽生長需要花費較長時間,餌料成本是實用化的障礙。
餌料左右著海膽種苗的生長。儘管海膽被認為在海裏以海藻為主食,但實際上是雜食性生物。因此,近畿大學水産研究所把目光投向了以海藻為基礎的混合飼料、廢棄蔬菜、被海浪衝到岸上的浮藻等。把這些喂給海膽,調查其顏色、味道、成熟情況是否有變化。海膽如果不夠肥,商品價值就會下降。海膽種苗食量很大,如果餵食海帶等的話,會導致餌料費用過高。實用化的目標是在短時間內以低成本生産出優質的海膽。
不過,目前難度仍然很大。前期階段需要大力研究的是「迴圈養殖」。
海膽是把沿岸的海藻場全部吃光、導致「海洋沙漠化」現象的原因之一。為了防止這種情況而被驅逐的海膽不夠肥美,大多都被扔掉。近畿大學水産研究所嘗試一項研究,給被驅逐的海膽投餵為完全養殖而開發的餌食。在水槽中培育了約1年之後,成長為可以食用的海膽。如果能夠建立起對長勢不良的海膽進行再生並上市的體系,就「可以有效利用水産資源,為實現可持續性養殖作出貢獻」(升間所長)。
除了海膽之外,作為隱藏的「珍饈美味」而備受期待的還有雜色鮑。雜色鮑被認為肉比鮑魚更軟,味道也不遜色。近年來雜色鮑的數量銳減,是珍貴的高級食材。近畿大學水産研究所2014年首次成功實現雜色鮑的人工孵化。存在的課題是在從浮游幼體生長為附著在海底的幼貝過程中生存率很低。目前正在探索如何確保浮游植物等餌食以及最佳養殖環境。升間所長表示,「估計需要到2030年左右才能確立完全養殖法」。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